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16.6个月&22.1个月!这款三代EGFR-TKI屡创PFS新高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5/29 12:05:39  浏览量:611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贝福替尼(D-0316)是贝达药业和益方生物合作开发的一款新型三代EGFR-TKI类药物,在后线治疗携带继发性T790M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该药凭借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16.6个月的中位PFS数据,创三代EGFR-TKI疗效新高。因此,其一线单药治疗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数据备受期待。

前言:贝福替尼(D-0316)是贝达药业和益方生物合作开发的一款新型三代EGFR-TKI类药物,在后线治疗携带继发性T790M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该药凭借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16.6个月的中位PFS数据,创三代EGFR-TKI疗效新高。因此,其一线单药治疗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数据备受期待。2022年12月,贝福替尼一线治疗这部分患者的数据在ESMO Asia会议上被首次向全球同行公布,2023年5月25日,该III期研究的详细数据荣登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IF=102.642)杂志。
 
 
贝福替尼一线数据发表于《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杂志
 
在高加索人群中,10%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携带EGFR敏感突变,而在亚裔人群中,这一突变的比例可高达51.4%,21 L858R突变和19del突变占所有突变类型的90%左右,针对这部分患者,第一/二代EGFR-TKI类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阿法替尼等已经获批用于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一线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接受治疗的这部分晚期NSCLC患者多数会在治疗后的10个月左右发生耐药,从而导致最终疗效十分有限。T790M突变是NSCLC患者中最常见的EGFR-TKI获得性耐药机制,发生率高达50%。第三代EGFR-TKI类药物凭借其更好的疗效,已用于一、二代TKIs耐药EGFR T790M突变NSCLC的治疗,给晚期NSCLC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获益。前移到一线治疗后,既往研究显示三代EGFR-TKIs(奥希替尼、阿美替尼和伏美替尼),较一代EGFR-TKIs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和更优的安全性,已成为治疗EGFR突变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新的标准治疗手段。
 
贝福替尼(D-0316)是一款新型、高选择性的三代EGFR-TKI类药物,在后线治疗中,贝福替尼针对T790M突变及EGFR敏感突变患者均展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在携带继发性T790M突变的患者中,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ORR为67.6%,中位PFS更是达到16.6个月,是目前所有三代EGFR-TKI二线治疗史中最长的中位PFS数据。随后,来自中国的学者继续探索了这款民族企业研发的三代TKI药物一线治疗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在这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研究者纳入年龄≥18周岁、组织病理学或细胞病理学确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患者PS评分0~1分,携带19del或21L858R突变,无症状脑转移患者允许入组。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贝福替尼组(初始剂量为75 mg QD,第一周期21天内未发生≥2级的血小板降低或头痛,则增加至100 mg QD,否则维持75 mg QD)或埃克替尼组(125 mg TID)。研究基于EGFR突变类型、有无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及性别进行分层。疾病进展后,若研究者认为有获益,则允许继续接受原治疗药物。埃克替尼组患者进展后,若携带继发性T790M突变,允许交叉接受贝福替尼治疗。研究将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PFS作为主要研究终点,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研究者评估的PFS、ORR、DCR、DOR、颅内ORR、颅内PFS及安全性等。研究假设贝福替尼可以将埃克替尼组患者的中位PFS由10个月提高至16个月,即HR=0.625。入组时间7个月,随访时间13个月,检验效能取86%,检验水准单侧0.025。最终,每组需要样本量为144例,为达到本试验的终点假设,至少需要发生总的终点事件数为171例。各组考虑20%的脱落率,每组需约180例受试者,两组共计360例。本研究在大约3/4(129例)PFS事件发生时进行一次期中分析,基于OBF法进行I类错误校正。首次期中分析和最终分析时的单边α水平分别为0.01和0.0221。由于主要终点PFS在首次期中分析达到了预设的α水平,因此,最终分析不受多重性调整的影响。本次数据分析为最终分析。
 
研究的整体设计
 
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该研究仅仅用时1年,就在中国39家医学中心完成了共计568例患者的筛查,最终362例患者成功入组,按1:1随机化分组到贝福替尼组(n=182)或埃克替尼组(n=180)。两组患者基线特点均衡可比。截止数据分析时间2022年7月30日,两组仍有36%和16%的患者继续接受研究药物治疗。在贝福替尼组,77%的患者在第一周期治疗结束后,用药剂量由75 mg提高至100 mg。在FAS集中,贝福替尼组患者和埃克替尼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0.7个月和19.4个月,分别有38%和57%的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事件。独立审判委员会评估的两组中位PFS分别为22.1个月和13.8个月,HR=0.49。
 
两组中位PFS
 
亚组分析显示,不同临床病理特点的患者均可以从贝福替尼和埃克替尼治疗中获益。在几个关键亚组中,携带19del和21L858R突变的患者,两组患者的HR分别为0.42和0.63;基线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和无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患者,两组患者的HR分别为0.48和0.49,提示无论患者基线是否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患者均可以从这些治疗中获益;男性和女性患者的HR分别为0.52和0.47。
 
患者的关键亚组分析
 
两组ORR分别为67.0%和64.4%,DCR分别为93.4%和97.2%。研究者评估的中位DOR分别为18.1个月和9.7个月,研究者评估的颅内PFS分别为未达到和15.2个月,HR=0.69,颅内ORR分别为70%和50%。截止数据分析时,埃克替尼组有78%的患者出现疾病进展,48%的患者接受了T790M突变的检测,21%的患者被检测出T790M突变,最终只有14%的患者交叉接受贝福替尼治疗。此外,贝福替尼组和埃克替尼组分别有19%和51%的患者在疾病进展后继续接受不限于贝福替尼的三代TKI药物治疗。本研究共计104例患者出现死亡事件,整体OS成熟度为29%。两组中位OS尚不成熟,30个月的OS率分别为67.3%和60.3%。
 
实际上,在携带继发性T790M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的二线治疗中,贝福替尼已经展示了优异的临床疗效,二线研究结果已发表于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JTO杂志发表贝福替尼治疗继发性T790M突变患者的临床研究
 
这项单臂临床研究同样仅仅用时1年,就完成了689例患者的筛查及290例患者的入组,给药方式与一线治疗一致。经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整体ORR为67.6%,更重要的是,经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中位PFS达到16.6个月,患者不仅出现客观响应,且响应时间持久,其中位DOR更是达到18.0个月。在这项研究中,即使未能爬坡至100 mg的患者,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ORR仍然达到57.7%,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中位PFS和中位DOR也分别达到了15.1个月和12.7个月,基线有脑转移和无脑转移的患者,接受贝福替尼治疗的ORR分别为68.6%和67.0%,与一线治疗数据互相印证。
 
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瀑布图
 
从安全性看,一线治疗中,两组中位药物暴露时间分别为16.4个月和11.1个月,中位治疗相对剂量强度均为99.74%。所有级别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99%,其中,任何级别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8%和88%。在二线治疗数据中,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2%、3级及以上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为29.3%,严重不良反应及与治疗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分别为27.2%和10.0%。其中,3级及以上皮疹的发生率仅为1.4%,而3级及以上腹泻的发生率更是只有0.3%。
 
整体而言,贝福替尼相较埃克替尼一线治疗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展示了更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可管理,预示了贝福替尼可以成为这部分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选择;而针对携带继发性T790M突变的患者,贝福替尼同样也是重要的治疗选择。
 
陆舜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
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上海市领军人才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国家重点专项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
肺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希斯科基金会副理事长
DIA中国区顾问委员会副主席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委
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科分会副会长,专科规培组长
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出版委员会委员
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中国区代表
国际肺癌研究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Lung Cancer副主编,The Oncologist杂志编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作为负责人主持科技部国家慢病重点专项,国际合作课题
国家新药创新重大专项,863重大课题子课题2项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
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
2018年获得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提名奖
2021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非小细胞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