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第五届滨城乳腺癌多学科诊疗会议”圆满举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姚凡教授在会上分享了HER2+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会后,肿瘤瞭望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姚凡教授。在采访中他指出,近年来HER2+乳腺癌治疗理念发生了转变,新辅助治疗成为主流,新型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更优效果,期待未来更多研究在该领域进行深入探索。
编者按:日前,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第五届滨城乳腺癌多学科诊疗会议”圆满举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姚凡教授在会上分享了HER2+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会后,肿瘤瞭望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姚凡教授。在采访中他指出,近年来HER2+乳腺癌治疗理念发生了转变,新辅助治疗成为主流,新型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更优效果,期待未来更多研究在该领域进行深入探索。
01
《肿瘤瞭望》:您在本次大会上分享了HER2+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能否结合最新进展为我们简要概述一下,近年来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哪些转变?这些变化对临床实践产生了哪些直接影响?
姚凡教授:近年来,HER2+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理念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往,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我们更多的是采用先手术治疗后全身治疗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存在局限性,即在患者手术后,我们无法直预测后续治疗的效果。对于一些原发耐药的患者,常规治疗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近年来(特别是曲帕双靶新辅助治疗方案问世后),对于大多数HER2+乳腺癌患者,尤其是肿瘤较大(肿瘤>2厘米)、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我们更倾向于先进行新辅助化疗,再进行手术治疗。新辅助治疗后,我们可以根据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判断其是否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对于达到pCR且观察到生存获益的患者,我们可能会采用常规或降阶治疗方案;而对于未达到pCR的患者,意味着其生存愈后可能较差,我们后续可能会采用包括TKI、ADC类药物在内的强化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善患者的愈后。
目前,新辅助治疗已成为HER2+乳腺癌患者的主流治疗模式,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从而改善其预后。
02
《肿瘤瞭望》:对于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病理完全缓解(non-pCR)的患者,辅助强化治疗已成为标准方案。然而,对于达到pCR患者,仍有一部分会出现疾病进展,请您为我们分享下,应如何识别出这部分患者,并个体化的给予治疗推荐?
姚凡教授:在HER2+乳腺癌治疗领域,近年来随着更多靶向治疗药物(如ADC类药物、TKI类药物)的问世,患者整体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对于non-pCR患者,我们在辅助治疗中可以实施强化治疗。对于达到pCR的患者,具体而言,可根据患者的疾病分期进行强化治疗,因为初始治疗时疾病分期越晚,患者的复发风险就越高。对于复发风险较高的pCR患者,如治疗前疾病分期为N2或者T3以上的患者,我们也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强化治疗。ExteNET研究表明,对于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尤其是HR+/HER2+患者),使用TKI治疗也改善患者愈后。因此,即便患者达到pCR,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03
《肿瘤瞭望》:展望未来,您认为HER2+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领域还有哪些研究方向或临床挑战值得深入探索?
姚凡教授:在HER2+乳腺癌治疗领域,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型药物不断涌现,患者的治疗疗效日益显著。特别是近年来ADC类药物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更优的治疗效果。例如,国产药物SHR-A1811在去年SABCS大会上公布的数据表明,在HER2+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案中,SHR-A1811与当前标准治疗方案(PcbHP)的pCR率相似。
当然,关于该研究后期的生存情况,还需要持续进行随访观察。目前,许多ADC药物仍在HER2+早期乳腺癌中探索治疗疗效,随着更多数据的公布,这些药物可能将逐步进入临床应用。如果这些药物在确保pCR率的前提下,也能对患者生存产生相似的改善效果,后续我们可能会考虑将ADC类药物提前至更前线的治疗阶段,让患者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更好的愈后。
姚凡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乳腺健康管理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专业青委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整形专业美容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科技创新与器官整复分会乳房修复与再造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乳腺肿瘤精准治疗与细胞学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
沈阳市医学会乳腺外科分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