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0日-15日,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第十五届年会盛大召开,汇聚了胃肠道领域前沿进展。随着胃癌生物标志物体系的升级和分子分型日臻完善,针对不同靶点的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为临床带来了更多选择。在免疫治疗方面,基于COMPASSION-15研究,我国自主研发的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在胃癌一线治疗中取得了全人群获益,突破了既往单靶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人群限制,推动了我国指南走上世界前沿水平。与此同时,在胃癌的二线治疗中,双特异性抗体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展现了极高的疾病控制率,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了进一步规范晚期胃癌治疗策略,优化临床实践细节,CGOG大会期间,彭智教授从指南更新出发详细解读了胃癌精准免疫治疗的发展,邱妙珍教授立足创新疗法剖析了晚期胃癌疗效的突围策略,更有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研讨了晚期胃癌一线治疗应选择单抗还是双抗的实践问题,为临床诊疗带来了启迪与思考。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编者按:2025年6月10日-15日,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第十五届年会盛大召开,汇聚了胃肠道领域前沿进展。随着胃癌生物标志物体系的升级和分子分型日臻完善,针对不同靶点的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为临床带来了更多选择。在免疫治疗方面,基于COMPASSION-15研究,我国自主研发的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在胃癌一线治疗中取得了全人群获益,突破了既往单靶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人群限制,推动了我国指南走上世界前沿水平。与此同时,在胃癌的二线治疗中,双特异性抗体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展现了极高的疾病控制率,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了进一步规范晚期胃癌治疗策略,优化临床实践细节,CGOG大会期间,彭智教授从指南更新出发详细解读了胃癌精准免疫治疗的发展,邱妙珍教授立足创新疗法剖析了晚期胃癌疗效的突围策略,更有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研讨了晚期胃癌一线治疗应选择单抗还是双抗的实践问题,为临床诊疗带来了启迪与思考。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从指南更新看胃癌精准免疫治疗
梁军教授、张小田教授
CGOG专题会上,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指出,胃癌精准免疫治疗为其优势人群争取了最大临床获益,如何为非优势人群争取获益值得思考与关注。现有循证医学证据下,卡度尼利单抗打破了仅PD-L1阳性人群获益的限制,还与靶向治疗联合闯出了新的天地,为胃癌诊疗启迪了思路。
彭智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从指南更新出发,梳理了晚期胃癌精准免疫治疗的发展格局,指出胃癌已经进入了分型的个体化诊疗时代,未来需聚焦逆转耐药策略、多靶点协同机制,推动胃癌免疫治疗向“精准化、全病程化”迈进。
生物标志物体系升级,开启胃癌精准诊疗时代。胃癌新兴生物标志物的发展、ADC药物的兴起,推动了《CSCO胃癌诊疗指南》在分子分型方面更细致的更新,使胃癌诊疗步入精准时代。
基于生物标志物晚期一线精准免疫治疗体系逐步完善。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基于PD-L1 CPS表达阳性、dMMR/MSI-H决策胃癌免疫治疗方案,在细节上可能略有差异。针对免疫治疗靶点PD-L1、CTLA-4同步阻断在机制上具有协同作用,COMPASSION-15研究证实了新兴的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一线治疗晚期胃癌(无论PD-L1阳性与否)的获益,并在真实世界中得到了验证,获得了《CSCO胃癌诊疗指南》、《CACA胃癌整合诊疗指南》的最高级别推荐,开启了免疫治疗2.0时代。
免疫联合治疗策略不断探索疗效获益边界。“靶免化模式”在KEYNOTE-811研究治疗HER2阳性胃癌成功后,在产AFP胃癌中也取得首创性突破,还以“卡度尼利单抗+VEGFR2单抗+紫杉醇”的方式于二线治疗取得进展,推动了《CSCO胃癌诊疗指南》的更新。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刘自民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谢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杨文慧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晓东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信华教授就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优势获益人群、二线应用表现进行了深入讨论。
从创新疗法看晚期胃癌疗效突围策略
张艳桥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指出,随着靶向PD-L1、Claudin18.2和HER2的免疫与靶向治疗药物及证据的丰富,胃癌诊疗观念已发生转变。因此需要思辨临床实践问题,推进共识形成。
毕锋教授、聂勇战教授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毕锋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聂勇战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邱妙珍教授带来了《从创新疗法看晚期胃癌疗效突围策略》讲题。
邱妙珍教授
邱妙珍教授指出,在一线治疗中,对于HER2阴性胃癌:若患者dMMR/MSI-H,则可优先免疫治疗;若同时存PD-L1阳性与Claudin18.2阳性,在患者肿瘤负荷较大,具有溃疡、出血、呕吐风险时,可优先考虑免疫治疗,免疫联合靶向Claudin18.2治疗的研究正在开展中;此外,靶向FGFR治疗联合免疫的研究也在开展中,值得期待。对于HER2高表达胃癌,则选择抗HER2治疗;对HER2中、低表达患者,可考虑ADC或CAR-T,也可根据Claudin18.2阳性、FGFR阳性、PD-L1阳性等选择靶向或免疫治疗。在二线治疗中,对于HER2阳性人群,抗HER2 ADC可以带来获益;对于一线免疫治疗失败的dMMR/MSI-H患者,二线可根据生物标志物选择靶向治疗策略,也可考虑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方案,以期为患者争取更多获益。
李晓松教授、吴昊教授、严冬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李晓松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昊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严冬教授就晚期胃癌一线、二线治疗布局展开讨论。
对于靶免时代下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决策,与会专家指出免疫治疗作为一线标准治疗策略的地位已得到确证,指南推荐在PD-L1 CPS≥5时可应用传统免疫治疗。而在COMPASSION-15研究中,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疗较化疗对PD-L1 CPS<5人群也取得了mOS的改善(13.7个月vs 11.4个月,HR 0.75,95%CI 0.56-1.00),并获得了指南对全人群的推荐。此外,对于Claudin18.2、FGFR阳性患者,目前检测手段不够普及,在相应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联合是否能取得更好疗效,仍待进一步验证。
对于晚期胃癌的二线治疗,卡度尼利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方案可以取得96%的DCR,巩固了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主流治疗地位,证实了抗血管药物重构肿瘤免疫微环境后对免疫治疗的良好响应。同时,靶向Claudin18.2、FGFR2b等新型靶向药物的涌现,也在为相应患者争取更多破局的机会。
思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选择双抗还是单抗?
王峰教授、李恩孝教授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恩孝教授的主持下,立足于当下胃癌一线免疫治疗为优选方案、单抗与双抗的循证证据不断丰富的背景下,与会专家就优选单抗还是双抗展开了辩论,从争议中寻求共识。
正方
晚期胃癌一线治疗应选择双抗
刘颖三二〇一医院、朴海艳辽宁省肿瘤医院、张兰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屹陕西省人民医院
在获益人群方面,双抗突破了单抗应用于特定人群的限制,实现了全人群获益。在胃癌中,PD-L1 CPS<5的患者约占50%,既往CheckMate-649研究、KEYNOTE-859研究、RATIONALE-305研究中并未证实单抗联合化疗对该人群具有疗效获益,反而KEYNOTE-811研究显示了单抗联合化疗造成了mPFS受损(HR 1.03,95%CI 0.65-1.64)。因此,盲目选择单抗治疗意味着PD-L1 CPS<5患者的治疗效果无法得到改善。
在机制层面,晚期胃癌之所以预后差、生存期短,可能与强异质性相关,多种靶点的变异使单一治疗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时做到“药尽其用”,覆盖多个靶点可能会发挥更好的疗效。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同时针对2个靶点,具有更好的疗效潜力。
在安全性方面,COMPASSION-15研究中卡度尼利单抗的≥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5.9%,主要源自于化疗的全身毒副反应,且可防可控,故因噎废食不可取。
指南推荐方面,基于日渐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CSCO胃癌诊疗指南(2025版)》指出对于HER2中/低/不表达胃癌患者,无论PD-L1表达状态如何,Ⅰ级推荐XELOX联合卡度尼利单抗一线治疗(1A类);《CACA胃癌整合诊疗指南(2025版)》也将XELOX联合卡度尼利单抗作为HER2阴性胃癌一线治疗优先推荐方案,无论PD-L1表达状态如何。
正方强调,以卡度尼利单抗为代表的双抗不仅在PD-L1 CPS<5人群中具有OS获益(HR 0.75,95%CI 0.56-1.00)),在PD-L1 CPS≥5的人群中获益更佳,HR为0.58(95%CI 0.41-0.82);而单抗的HR约为0.75,双抗的优势可见一斑。因此,选择双抗即是对生命的庄严的承诺,也是对中国抗癌事业的光荣支持。
反方
晚期胃癌一线治疗应选择单抗
林彧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马怀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易婷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杨珊珊山东省立医院
在有效性方面,CheckMate-649研究、KEYNOTE-859研究等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以及部分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展示了单抗联合化疗较化疗在ITT人群取得的疗效获益,且CPS较高患者获益更多,并能降低患者死亡风险。上述单抗相关研究规模大,入组的患者覆盖全球,且均超过1000例,随访时间长,证据更加充分。反观双抗的循证医学证据,COMPASSION-15研究入组仅610例,且缺乏其他真实世界研究验证,其具体疗效表现有待更多数据充分论证。
在安全性方面,PD-L1单抗分子结构具有优越性,部分单抗实现了全人源化的抗体制备,毒副作用安全可控,耐受性佳,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其治疗的持续性与整体获益较双抗更具优势。
在经济毒性方面,当前医保付费的环境下,单抗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使医疗资源分配更合理,与双抗相比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可及性及治疗的可持续性。
总之,反方认为,双抗临床试验数据少且真实世界数据少,整体副作用更强,成本更高,且缺乏精准筛选优势人群的手段,故应优选单抗进行一线治疗。
卢宏霞教授、赵磊教授、张风宾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卢宏霞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赵磊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张风宾教授对双方的辩论进行了深入点评,指出在对晚期胃癌的一线免疫治疗选择中,单抗与双抗各有千秋。双抗以其在PD-L1 CPS<5人群亚组的显著获益为该人群弥补了免疫治疗的空白,成为了全人群适用的免疫治疗药物,推动我国指南更新并走上世界前沿水平。未来,仍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使之走出国门,惠及广大患者。
经评委团专家评比,在这场思辨友谊赛中,正方被评为最佳领跑队,反方被评为最佳勇者队,正方四辩刘屹教授获评最佳辩手,毕锋教授、王峰教授、李恩孝教授为选手颁发证书。
正方:最佳领跑队
反方:最佳勇者队
最佳辩手:刘屹教授
本次辩论展现了青年医师对临床前沿进展落地临床实践的思辨精神。青年医师从循证医学证据出发,详细分析了单抗与双抗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的各自优势,从指南推荐、循证规模、疗效表现、亚组分析、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论述了单抗与双抗临床应用的关键特点,以争议求共识,以思辨寻决策,为规范、合理、切实可行地选择一线免疫治疗方案带来了宝贵的思路启迪,推动了胃癌治疗的发展前行。期待未来更多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披露,为一线优选单靶还是双靶提供更丰富的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