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Best of ESMO乳腺癌内分泌精准诊疗学术交流-上海站”以线上线下的形式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宏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来自阿联酋迪拜城市医院的Shaheenah Dawood教授与国内十余位乳腺癌专家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针对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HR+/HER2-mBC)的精准治疗策略进行学术报告和讨论。
2025年6月14日,“Best of ESMO乳腺癌内分泌精准诊疗学术交流-上海站”以线上线下的形式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宏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来自阿联酋迪拜城市医院的Shaheenah Dawood教授与国内十余位乳腺癌专家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针对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HR+/HER2-mBC)的精准治疗策略进行学术报告和讨论。
张宏伟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诊疗研发也走在各个瘤种的前列,尤其针对HR+/HER2-mBC患者,PI3K-AKT-mTOR(PAM)通路抑制剂等新型药物提供了丰富的精准治疗选择。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国际交流,进一步完善此类患者的精准治疗策略。张剑教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强调了精准治疗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随着卡匹色替等新型靶向药物在国内上市可及,需要进一步优化精准检测,推动规范化诊疗水平的提升。
对话全球
问道HR+/HER2-mBC精准治疗
在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汪成教授主持下,Dawood教授带来了“New perspective on HR+mBc treatment(HR+mBC治疗新视角)”的精彩报告。Dawood教授首先指出了HR+/HER2-mBC治疗决策需考虑的关键因素,包括确定是否内分泌治疗(ET)耐药、ET耐药的驱动因素和生物标志物等;随后结合循证医学证据,重点介绍了“post-CDK4/6i”治疗策略,如CDK4/6i再使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PAM通路抑制剂、抗体偶联药物(ADC)等。她最后总结认为,识别患者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包括临床病理特征)对治疗决策至关重要,“post-CDK4/6i”需遵循生物标志物指导治疗决策。
接下来,Dawood教授与南昌市人民医院陈文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顾建春教授围绕HR+/HER2-mBC晚期治疗原则和不同治疗药物的排兵布阵等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认为,目前晚期一线治疗仍以CDK4/6i+ET为主,后线治疗主要基于标志物进行药物选择,为晚期患者提供分子基因检测对指导治疗选择至关重要。针对排兵布阵的问题,专家们有较为一致的共识,应当遵循“有靶打靶”的原则,例如AKTi卡匹色替可用于携带PIK3CA/AKT1/PTEN基因变异(PIK3CA突变、AKT1突变、PTEN丢失)的患者,覆盖人群较为广泛,且III期CAPItello291研究已证实其有确切的生存获益和良好的安全性。
对话时代
见证Post-CDK4/6i诊疗新变革
本环节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薛晓红教授主持。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李恒宇教授首先带来了“Post-CDK4/6i诊疗新变革”的报告。他指出一线CDK4/6i进展后,“是否仍依赖内分泌”或“疾病进展模式”对后续治疗决策尤为重要。临床中大约有60%的HR+/HER2-mBC乳腺癌存在PAM通路突变及活化,PAM通路抑制剂具有克服耐药、精准选择的特征,尤其卡匹色替进一步拓宽了治疗获益人群,CAPItello291研究检测涵盖了PIK3CA/AKT1/PTEN的33个突变位点,且全人群和PAM通路变异患者均有PFS获益,治疗耐受性高、高血糖发生率低,显示了高效低毒的优势。此外,针对ESR1突变的新型SERD以及不同靶点的ADC也为特定患者增加了新的治疗选择。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永清教授在“PAM通路抑制剂HR+晚期精准诊疗新时代”的报告中指出,PAM通路过度激活是导致CDK4/6i+ET耐药的重要原因。基于指南推荐,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维司群可用于携带PIK3CA突变且未经CDK4/6i治疗的ET耐药患者,而卡匹色替可全面靶向PIK3CA/AKT1/PTEN基因变异的患者,成为CDK4/6i经治患者的首选治疗,应尽早为HR+/HER2-mBC患者提供精准检测,从而知道后续治疗决策。此外,PAM通路抑制剂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高血糖症、腹泻、皮疹、口腔炎等,但卡匹色替联合氟维司群总体耐受性良好,有望使患者治疗获益最大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初钊辉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曹文明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烦繁教授围绕PAM通路抑制剂在HR+/HER2-mBC中的治疗价值以及人群选择等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此类药物是post-CDK4/6i的重要治疗手段,尤其卡匹色替已经在国内可及,临床医生会更加主动地进行基因检测,从而筛选出能够治疗获益的患者。此外,建议在晚期疾病诊断时即可检测,携带PIK3CA/AKT1/PTEN基因变异的患者一旦发生CDK4/6i+ET治疗进展,可以快速切换至卡匹色替治疗,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对话科学
汇聚多学科力量应对当前挑战
本环节由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吴小红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柏乾明教授报告了“乳腺瘤精准检测的现状如何,未来何去”。他认为乳腺癌精准治疗已迈入崭新篇章,未来应根据不同靶点的检测需求进一步区分优化,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优化病理报告内容,及时更新检测的指南共识,建立标准化分子检测体系;在乳腺癌精准病理检测的趋势下,NGS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主要检测手段之一,而基于外周血的ctDNA检测可为乳腺癌精准治疗、预后评估乃至复发监控提供有效依据,拓展分子病理的应用范围;此外,人工智能与肿瘤大数据的深度融合,也将驱动肿瘤诊疗模式发生变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兴华教授报告了“从入组人群看精准诊疗的最佳获益人群”,重点介绍了HR+/HER2-mBC患者PAM通路抑制剂的精准治疗人群选择。目前,PI3Ki已经拓展至ET耐药且携带PIK3CA突变的HR+/HER2-mBC患者一线治疗,但FDA特别会议上的专家认为当前PI3Ki一线治疗可能更适用于高肿瘤负荷、内脏转移的年轻PIK3CA突变患者。而在二线治疗中,携带PIK3CA/AKT1/PTEN基因变异的CDK4/6i经治患者可首选卡匹色替,因其具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清默教授、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高湘湘教授围绕HR+/HER2-mBC精准诊疗现状及未来、当前诊疗实践下的障碍及解决方案等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指出,随着PAM通路抑制剂等精准治疗药物进入临床实践,及时、准确的基因检测成为治疗决策的重要前提。目前仍存在诸多障碍或挑战,如怎样对检测样本、方法、质量控制、报告解读等全流程形成标准,并达到不同检测机构结果互认;再者是如何消除地区差异,尽快为资源不足的地区提供精准检测的支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要临床医生的理念更新,也需要医院、政府、企业等不同行业的广泛协作。
张宏伟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AKT的异常激活可绕过PIK3CA突变单独发挥作用,抑制AKT对逆转PAM信号通路相关的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上,各位专家对HR+/HER2-mBC的精准治疗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和讨论,并且达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临床医生需要重视精准治疗决策、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最佳治疗方案,而病理医生也需要提供更加准确的分子基因检测。期待PAM通路抑制剂、ADC等众多新型药物进入临床实践后,为HR+/HER2-mBC带来更多长期生存、高质量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