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A大咖访谈丨佟红艳教授:MDS新分类解读与MDS-f亚型新进展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11/6 15:37:48  浏览量:2310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佟红艳教授接受采访,为我们深入解读WHO MDS最新分类标准的关键更新,并分享其团队在MDS特别是MDS-f亚型方面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第29届欧洲血液协会(EHA)年会于2024年6月13日至16日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作为欧洲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一起分享并探讨有关血液学的创新理念及最新的科学和临床研究成果。在本届大会上,MDS的最新分类标准和临床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关注。《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佟红艳教授接受采访,为我们深入解读WHO MDS最新分类标准的关键更新,并分享其团队在MDS特别是MDS-f亚型方面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MDS作为一种具有显著异质性的克隆性血液肿瘤,其分类标准一直在持续更新。请问2022年(第五版)WHO MDS分类相较于2016年的版本,在哪些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更新和调整?

佟红艳教授:在血液学领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分类标准不断演进,以适应我们对这一异质性疾病日益深入的理解。2022年发布的第五版WHO MDS分类标准,相较于2016年的版本,进行了以下几项重要的更新和调整:
 
遗传分子学分类的重视
 
2022年的分类标准更加强调了遗传分子学特征在MDS诊断和分类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某些特定遗传学异常的MDS亚型,如SF3B1突变(MDS-SF3B1)和5q-综合征(5q-MDS),这些亚型的预后相对较好,主要表现为贫血,并且生存期较长。此外,已有针对性治疗贫血的药物,例如来那度胺(Lenalidomide)和罗特西普(Luspatercept)。新分类标准特别指出了TP53突变伴双等位基因失活突变的MDS(MDS-biTP53),这是一种预后极差的亚型。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在MDS的诊断和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这类具有特异性分子类型的MDS的识别和区分。
 
较低危MDS的进一步细化
 
新版分类仍将骨髓原始细胞5%作为关键的cut-off值。原始细胞低于5%的MDS中特殊的类型之一是低增生性MDS。虽然这一亚型在过去已有所提及,但在新标准中,将低增生性MDS从较低危MDS中单独区别开来。今年的EHA会议上也有低增生性MDS方面的研究,针对其免疫紊乱、免疫失调、慢性炎症反应机制的干预值得进一步探索。
 
MDS伴骨髓纤维化作为独立分类
 
将骨髓纤维化相关的MDS从原始细胞大于5%的MDS中单独区分开来,以强调其预后的严重性。即使在原始细胞大于5%的类型下,这类MDS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且骨髓纤维化对其预后有显著影响。这一独立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识别这一亚型,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本次EHA大会上,您团队展示了基于2022年第五版WHO MDS分类对420例患者重新分类的研究,并特别关注了骨髓纤维化(MF)的影响。可否请您简要介绍下该研究以及取得哪些主要成果?

佟红艳教授:在本次EHA大会上,我们的团队展示了一项基于2022年第五版WHO MDS分类的队列研究,对420例MDS患者进行了重新分类,从而观察骨髓纤维化(MF)的临床特征。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发现超过4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化,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纤维化程度达到二级或三级。特别是三级纤维化在MDS中的比例大约为5%,这部分患者的预后非常差,其无进展生存期(PFS)仅为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OS)仅为12个月,这表明在较高危MDS中,骨髓纤维化是预后较差的亚型之一。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伴有纤维化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乳酸脱氢酶(LDH)和C反应蛋白(CRP)的显著升高,这可能提示慢性炎症反应参与了MDS的发病机制。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的研究中提到了MDS-f这一新的亚型,并指出它在MDS患者中的约为5.4%。您认为MDS-f亚型的提出对MDS的临床研究有何推动作用?

佟红艳教授:MDS-f亚型在WHO 2022年的分类被独立分出,MDS伴纤维化已在国际上多个研究中心得到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院长肖志坚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常春康教授也相继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结合我们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数据,MDS-f亚型在高危MDS中的预后较差,其显著特征是骨髓纤维化。纤维化程度达到二级或三级的患者约占10%~15%。目前,针对这一亚型的治疗仍面临较大挑战,传统的去甲基化药物(HMA)单药治疗或“HMA+X”的治疗方案在治疗伴纤维化患者时,骨髓抑制和不可预测的副作用问题仍然突出。
 
因此,我认为未来的治疗策略需要从病理机制着手,探索符合MDS-f相关的新型治疗方法。例如,针对JAK抑制剂或抗纤维化药物的研究,可能为这一亚型的MDS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展望未来,您认为MDS研究领域有哪些重要的未解问题或挑战?您计划如何继续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

佟红艳教授:在本届EHA会议上,MDS领域的专题更新了一系列重要的临床研究成果,比如Tim-3和CD47均聚焦于免疫相关的机制。尽管针对Tim-3和CD47的两项三期全球研究并未达到其主要终点,但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并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潜力。
 
这些研究未达预期的原因可能与患者分层有关。这次会议也特别强调了在MDS免疫治疗中,需要更精确地区分哪些患者群体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因此,会议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讨论了MDS相关的免疫异常机制,这些机制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识别这些机制,需要开展一些前瞻性的研究,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层,以便针对不同的免疫机制设计和实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佟红艳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执行主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心主任,淋巴瘤中心主任
浙江省血液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
浙江大学医学院诊断教研室主任
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
浙江省高层次创新人才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
浙江省杰出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
英国Royal Free Hospital高级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学组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血液淋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MDS/MPN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MDS/MPN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务委员及MDS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会MDS/MPN学组组长
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淋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临床试验与伦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省部级重点项目、省杰青项目等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Haematologica,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J Infect等SCI期刊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参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

 

版面编辑:张靖璇new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