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DF201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规范化诊治、治疗现状及目标——吴德沛教授访谈

作者:  吴德沛   日期:2014/7/11 14:07:05  浏览量:28845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论坛”于2014年5月9日-11日在广州召开。会议期间,《肿瘤瞭望》有幸邀请苏州第一人民医院吴德沛教授,介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规范化诊治。

吴德沛教授  苏州第一人民医院

  《肿瘤瞭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现状是什么?

  吴德沛教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规范化治疗即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第一代伊马替尼和第二代的尼罗替尼、达沙替尼。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不再是唯一的根治手段,而作为二线治疗。它仅用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不满意,或不能耐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疾病进展,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不能长期有效控制疾病时。少数年轻患者可以考虑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但多数患者推荐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肿瘤瞭望》:如何做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化诊断?

  吴德沛教授:诊断CML过去有血液学方法,如:外周血象、细胞分类、骨髓象,以及亚细胞水平的检查,如常规染色体检查,显带染色体检查,如G、R显带观察有无Ph染色体等。目前主要采用分子学手段,定量PCR检测融合基因,除诊断外,更多的是观察CML治疗的疗效,并依据bcr/abl融合基因的残留状况来指导治疗。融合基因检测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慢性粒细胞联盟都在积极推进标准化的检测。所谓标准化即国内多家医院实验室采用同一标准,无论是标本采集、仪器、试剂、试验的方法、操作人员。检测结果也可以通过转化系数、实验室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来达到标准化。使不同医院、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都具有可比性,医生也可以通过参考检测结果来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吉晓蓉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