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A2018 热评丨吴德沛教授:克隆性造血供体是否增加骨髓移植受体的血液肿瘤风险?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8/6/20 12:00:41  浏览量:2324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正常细胞逐步发生遗传学改变最终恶变为一群克隆性肿瘤细胞的过程。与实体肿瘤不同的是,血液肿瘤不存在“息肉”、“结节”等传统意义上的癌前病变,而更多聚焦在遗传学研究上,探索克隆性异常作为癌症预警的潜能。近十年内,随着DNA测序技术的进展,克隆性造血(CH)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CH意指通过任何手段检测出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扩增,而意义未明的克隆性造血(CHIP)则是特指伴有血液肿瘤驱动基因(driver gene)再现性突变的CH,但没有血液肿瘤的病史或临床表现。在MDS/AML等血液肿瘤的发生过程中,CHIP被认为是关键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CHIP作为血液肿瘤的“癌前病变”,也预示着发生血液肿瘤的风险也可能增高。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CH(包括CHIP)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在70岁以上人群中,CH的发生率超过了30%。因此,当中老年人成为移植供体时,其造血系统中携带的CHIP是否会增加受体在移植后发生相关血液肿瘤的风险,是一个令人顾虑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Frick等人在第23届年会上报道的《THE ROLE OF DONOR CLONAL HEMATOPOIESIS I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大会摘要号S822),通过一个较大宗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了高龄供体CHIP对移植预后的影响,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一定依据。
 
该研究不仅展示了参与单位供体CHIP的流调学数据,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发现供体CHIP反而降低了移植后复发/进展的风险,尤其对移植前非CR的患者而言(可能与供体CHIP可导致cGVHD升高有关)。在生存方面,供体CHIP对多数患者没有显著影响,但在MPN患者中,供体CHIP可导致OS下降,同时受者体内突变定量检测也发现异常扩增,提示在MPN患者中供体CHIP可能发挥更为重要的影响。
 
然而,关于供体CHIP对移植预后的影响,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不同的驱动基因对预后的影响是否有差异?远期二次肿瘤的发生率情况如何?携带CHIP的供体,其后期发生血液肿瘤的风险以及是否与受体复发相关?总之,该研究是领域内较早的大样本研究,相信随着学者们对该问题的重视,未来会呈现出更多的证据,以利于进一步提高移植供体选择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吴德沛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