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谈笑间丨殷咏梅教授:待患者以柔,待学子以博、善,初心未改,有暗香来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0/10/30 10:38:08  浏览量:932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从医,是必然;从事肿瘤领域,是偶然,唯有治愈患者的心思,从未改变。可还是救不下所有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一次次竭尽所能,她只求对患者都无悔、无憾;一次次重新整备,她总是温柔以待,以诚、善对患者。她从前辈们的手中接过这份传承,心心念念要让新一代医学生坚守初心,博学、至善。肿瘤瞭望与您一起听一听殷咏梅教授的故事,这个秋日,有暗香来。

必然,偶然,我的初心未改

肿瘤瞭望 :非常感谢殷教授接受《肿瘤瞭望》特别栏目谈笑间的采访,您从业这30年来一直都忙忙碌碌,参加会议、诊治患者占满了生活的时间,有时好不容易休息了,可能还会被我们打扰到。那么,是什么让您最初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呢?

 

殷咏梅教授:很巧,我们无意间约的今天,恰好是医师节,好像冥冥之中注定。从91年到现在,我从医已经近30年了。选择这份职业更多是受家庭的影响,让我从小就对医生充满向往。我的母亲是一位基层医院的妇产科医生,我和妹妹都在医院的环境中长大。母亲总是尽职尽责,时有深更半夜遇到产妇难产等紧急情况,每每她都会立刻赶去医院。经她医治的患者和家属都对她满怀感激,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患者经常提着鸡蛋、蔬菜来表达感谢。所以我对母亲的职业充满了敬意,也感到非常自豪。后来,高考选择志愿时,我就表达了学医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于是就报考了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不知不觉,就这样走过了30年。

 

▲殷咏梅教授的学生时代

 

肿瘤瞭望 :从医之后,在诸多科室里面,您为什么选择了肿瘤科?

 

殷咏梅教授:选择肿瘤科,更多的是一个偶然。那时,我在消化内科工作了近10年,已经是高年资主治医师。我很喜欢消化科,那是一个有30多年历史积淀的科室,氛围十分融洽;我也对消化科胃镜、肠镜的操作和相关疾病的治疗充满热忱,熟练的诊疗让我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后来医院开始组建肿瘤科,需要从呼吸科、消化科等相关学科抽调中青年医师,因为那时消化道肿瘤的诊疗还归属在消化科,所以领导就给我做工作,问我愿意不愿意去。说实话面对一个刚刚成立的肿瘤内科,仅仅对消化道肿瘤有所了解的我是不太愿意去的,但最终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不做是不做,做就要做出样子来,毕竟对实体瘤领域很陌生,于是到肿瘤科后的10年里,基本都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直到最近这10年,才真正的专精到乳腺癌领域。

 

▲殷咏梅教授与 Eric Winer 教授

(Dana-Farber癌症研究院乳腺肿瘤中心)

 

肿瘤瞭望 :从事的肿瘤内科后,许许多多的患者被您救治,有没有一些让你印象特别深刻患者?

 

殷咏梅教授:在肿瘤科分设亚专科时,我选择了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来到我科就诊的患者以晚期居多,有不少患者令人印象深刻。十多年前,因为曲妥珠单抗不可及,价格十分昂贵,不得不以化疗为主。彼时,有一位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在术后3年左右出现大规模复发转移,肝脏上的病灶就像地图一样。她的家人几乎放弃了希望,女儿、女婿、老伴儿十分隆重的将她送到了医院,仿佛要做最后的陪伴。恰好那时曲妥珠单抗已经进入国内,她的两个女儿抱着最后一搏的希望,花费几十万给老人用上。6个周期后,患者就达到了影像学的完全缓解,效果非常好。因为经济原因,她仅仅使用了1年就选择了停药。5年前她又出现了肝转移,而这一次就诊,她的家人不再像之前那么沉重,对治疗十分有信心,老伴儿陪着她坐公交车就来到了医院,老人家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用掉头发的药物。经过又一次的抗HER2治疗,患者再次缓解,后来她每半年过来复查一次,直到现在依然很健康。

 

我就觉得这就是一个奇迹,近年来,乳腺癌的治疗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只有化疗,到现在的抗HER2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在不断的丰富。同时很多药物从不可及到国内可及,再到医保覆盖,极大的解决了患者药物可及性的问题,从而为晚期患者的起死回生提供了更大可能。

 

▲殷咏梅教授参加省政协会议参政议政

 

博学,至善,年轻医生要坚守初心

 

肿瘤瞭望 :听得出来您特别宠您的患者,您认为怎样的品格的人从医才能达到您的标准?

 

殷咏梅教授:我对年轻人能选择从医感到由衷的欣慰。湘雅二院的一位专家说过“我们现在培养的不单单是给患者治病的人,也是将来给我们治病的人”,我对此特别认同。后来,我担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除了临床工作外,还要分管教学,工作非常辛苦,作为最大的一个临床医学院,大约要管理2000多人,几乎接近全校学生的一半,但我对医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充满了热忱。

 

前些日子我调任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担任副院长,临别时学校党委书记对我的评价是“一个有情怀的老师”。我希望能将医学生培养到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正如我们校训所言。

 

▲殷永梅教授邀请江泽飞教授等行业大咖为同学们做讲座

 

“博学”是希望他们不只是通晓医学。医者,人之司命,不仅要会看病,更多的时候是治人。正因如此,我也注重对医学生的人文培养,多次请江泽飞教授、陈佳艺教授、张清媛教授等有情怀的专家为学生开展座谈,加强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底蕴。我还希望医学生具有更多的艺术细胞,有一年,南京艺术学院开展了音乐环球之旅的项目,我便让我院的学生一同参加去欣赏。这些开创性的活动、交流都是希望学生们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未来能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医生。

 

“至善”则是希望他们从刚刚入门从医,就开始培养良好的品德。所谓医德,就是我们能和患者一直将心比心。而在这一点上,Eric Winer老师让我感触颇深,几年前的一次会议中,他谈及自己不为人知的一段经历:他曾经因为患血友病输血而不幸感染艾滋,10余年的求医旅途和新药的问世让他获得了新生,并立志从医,之前的求医经历让他特别能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因此他成为了一个国际知名乳腺癌专家。我是一个女医生,患者罹患乳腺癌的焦虑、恐惧、不安、求生的欲望也让我感同身受,进而对我的职业尊严和临床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也希望当代医学生也能够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殷咏梅教授为青年专家授课

 

肿瘤瞭望 :您是一位对患者特别能感同身受的医生,也是一位特别追求细节和理想实现的医生,对您的学生也有很高的要求。据我所知,您的儿子也从事医疗行业,那么,对于您的学生、您的儿子、以及未来所有走向临床医生有怎样的建议?

 

殷咏梅教授:近年,我总会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毕业之后、或从医几年后选择了其他行业,令人惋惜,所以我非常非常期望医学生能够守住初心。虽然从医的道路很艰辛,可能会比其他行业付出的更多、回报的更少,但我们国家迫切需要优秀的医学人才,需要优秀的孩子们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将我国家的医疗水平提升到世界前列。我们的前辈们和我们这代人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专家将基础打牢,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希望下一代能够担起使命,实现传承,给国家的医疗带来新的希望。

 

教育,沟通,患者心中的女神

 

肿瘤瞭望 :面临国际肿瘤治疗蓬勃发展的大形势,我们每个人都应不辱使命,始终向前。那么从您的角度来看,未来10-20年,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殷咏梅教授:一方面,肿瘤治疗的新药研发进入了非常好的时代,国内外药企都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进行新药开发,国家的审批也在及时跟进,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更大的希望。另外一方面,国家的对国民的医学素养教育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对肿瘤患者的教育。我国人口基数大,知识层次的悬殊也大,很多患者缺少基本医学的常识。众所周知,我国肿瘤患者多数初治即为晚期,比如乳腺癌,临床中Ⅰ期可能仅占20%,而美国却达60-70%,造成了我国患者5年的生存率与美国的很巨大差距。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加强患者教育,让患者能够接受好的药物治疗关口前移,接受早期筛查和预防。现下,提高全体国民对疾病的认知任重而道远,对于国家、媒体、医生而言,都是都义不容辞工作。


肿瘤瞭望 :作为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患教委员会的主委,您在治疗患者的过程当中,如何把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协调治疗疗效与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呢?

 

殷咏梅教授:我们有很多的新药临床研究可以免费用药,往往是符合入组条件患者的首选方案。若有些患者确实需要使用自费的靶向、免疫药物,我们会把目前的疗效、花费与患者详细的沟通。最重要是平衡性价比,既不能让困难的家庭去背负很大的经济负担,也不能出现钱没了、人也没保住的情况。所以要结合患者具体的病情和经济条件,客观评判药物是否能为患者带来生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又不至于产生很大的经济负担。权衡好这些,医患之间的沟通还是比较容易的。

 

肿瘤瞭望 :对于青年医生来说,应如何发展与患者的关系,像您一样成为患者心中一位有温度的女神?

 

殷咏梅教授:在患者接受治疗的时候,他们不仅是我的患者,更是我的朋友、家人,需要设身处地的去考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治疗策略。然而每个人的生命或长或短,总会有患者难免会走到生命的终点,我会尽量在此前给患者或他的家属一些暗示。我只希望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在对患者人生的最后一段陪伴里,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们,做到内心无愧。在国外,有一些具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可能会更能理解死亡的意义。我曾经有一次去德国的一家医院参观,他们将医院一些病房改造为祈祷室,让患者离世前来到这里,平静而安详的接受死亡。我们无法避免死亡,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患者的最后一段旅途没有痛苦,平和而安宁。

 

肿瘤瞭望 :您将患者当做朋友,当某天您送走一个朋友,甚至几个朋友时,您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呢?

 

殷咏梅教授:生命无常,这需要很长很长时间去接受,尤其是一些特别年轻的、彼此相处很久的患者去世,真的蛮难接受的。而生活中,各行各业都会面临这种情况,比如抗洪救灾的年轻战士、云南边境的缉毒警察等,也许有些人会说这是高尚的奉献,但对于常人,对于家庭,都是很难接受的。作为医生,我们本身就承担着治病救人的社会责任,然而生命中总是充满无奈,我觉得就做到尽我们所能吧,面对这份沉痛,还要不断提醒自己必须得承受,因为还有更多的患者还在等着我们。

 

回顾,致敬,感恩

 

肿瘤瞭望 :回顾您30年从医之路,展望未来,您有怎样的感言;对医学的同道,您有怎样的寄语?

 

殷咏梅教授:首先是感恩一路走来给我帮助的前辈和老师。在消化科的十年,我非常感恩当年消化科的主任对我专业上的培养。到肿瘤科以后,我非常感谢这个领域前辈的指引,像秦叔逵教授、李进教授等 CSCO的领导,已将CSCO做成了一个促进年轻人学术成长的摇篮,不断培养着新人成长。后来进入乳腺领域,我非常感谢江泽飞教授、徐兵河教授的帮助。江教授不仅在专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花费很多精力提高年轻一辈的专业上素养。无论多忙,每次请他为我的学生开展座谈交流,他都会把时间留出来,诲人不倦,非常令人钦佩。在CSCO BC成立后,江教授与王殊教授合编了一本书——《致奋斗中的你》,记录了中青年医生成长的心路历程,为年轻的医生们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提供了更多的成长建议。CSCO大家庭针对于年轻人培养的这份专注和付出,是让我倍感自豪的。而今,在孙燕院士、马军教授、李进教授等前辈多年教育培养下,我们慢慢成长起来了。希望我们能够给下一代做好榜样,为他们专业的提高、道德的培养做出贡献,与他们一起成长。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肿瘤

分享到: 更多